此网站目前只兼容Chrome、Safari、Firefox和IE 10及以上的浏览器。

时间:2015-08-06

2015年86日,金耀奖2015年度学术论坛在杭州举办。本次论坛以“公众理解与创新回应”为核心议题,聚焦技术突破如何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实现广泛认知与信任传播,吸引来自科技、教育、传播、社会组织及青创领域的代表参与,围绕“如何让创新成果被看见、被理解、被信任”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由金耀奖秘书处组织召开,是评审机制变革后的一次重要思想对话平台。今年金耀奖对评选体系进行系统优化,首次将“公众信任感”与“成果连接性”纳入评估标准,强调成果不仅要在技术上可验证,更要具备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论坛开场,金耀奖组织方表示:“在这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公众不再只是创新的使用者,更是推动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评价者。奖项不应只关注突破本身,也应关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路径与社会接受度。”

第一阶段对话围绕“公众如何理解创新成果”展开。一位长期从事基层科技普及工作的代表指出,当创新成果语言过于技术化、平台传导机制不畅时,公众往往会陷入“信息缺位”状态,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她建议,奖项应鼓励申报项目建立“社会表达机制”,借助图像、故事、使用反馈等方式向公众解释其意义。

青年观察团成员也在发言中表示:“许多项目确实很优秀,但没有人说清楚它能改变什么。公众看到的只是一张图、一个术语,缺乏感知渠道。”他建议未来应引入“公众观察回路”,邀请非专业代表在评选过程中参与部分反馈,帮助评委更全面理解成果的公众效应。

在第二阶段“创新如何回应社会需求”的讨论中,多位参与者提出:技术本身不等于回应,只有当技术真正进入社会治理、教育公平、环境改善等议题场景中,才能转化为被信任的力量。一位城市治理创新项目负责人分享道:“我们用一套智能排水系统解决了内涝,但最终赢得认可的,是居民能在手机上实时看到水位预警,那是信任的建立,而非数据的炫耀。”

论坛还设立了互动展示区,展出3个历届金耀奖项目的“社会反应曲线”研究成果,详细展示这些项目从发布、传播到社会使用的全过程中,公众接受度的关键变化点。例如,一项医疗数据平台在上线初期遭遇信任危机,但通过持续开放访问权、与社区医生共建反馈系统后,逐步建立口碑,实现了广泛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论坛首次试点了“项目盲评模拟”环节,将3个真实入围项目匿名展示,仅保留成果陈述与使用场景,让现场嘉宾以普通用户身份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公众参与者更关注“能否解决问题”“是否易于使用”,而非成果背景或学术资质。该实验引发对“专家评审与社会感知如何互补”的广泛讨论。

论坛尾声,多位与会代表联合提出建议,包括强化项目申报阶段的信息设计指导、鼓励视频与交互材料参与评审、推动青年观察团与社区代表更深度参与早期评估等。主办方确认将择优采纳部分建议,并在下一轮评审中逐步落地。

金耀奖2015年学术论坛的举办,标志着该奖项在制度层面对“公众—创新”关系的系统化思考迈出坚实一步,也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的评价体系提供了现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