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目前只兼容Chrome、Safari、Firefox和IE 10及以上的浏览器。

时间:2016-08-06

2016年85日,金耀奖2016年度学术论坛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共识与融合:全球创新评价标准的路径探索”。本次论坛是金耀奖引入国际评审机制后的首场深度学术交流,来自不同语种、文化背景与专业领域的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在多元社会中构建共同的创新评价语言”展开广泛对话。

主办方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本年度评审体系最大变化,在于全球合作专家的正式加入,不同国家评审成员从复审阶段起就直接参与项目评议,并在终审中拥有独立评分权。这一机制不仅拓展了评审维度,也对金耀奖自身提出更高标准,即如何构建“可以跨文化衡量”的评价逻辑体系。

论坛第一场对话聚焦“创新成果如何被多文化认知结构所理解”。一位长期在国际合作中担任技术顾问的代表指出:“同一个项目,在不同地区会因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策机制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路径。”他以一个教育平台为例,在一国被认为是数字平权工具,在另一国则因教师系统协作难题被视为“不切实际”。由此引发关于“评价语言翻译机制”的热烈讨论。

第二场议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影响力标准”。参与嘉宾普遍认为,应避免以单一经济产出或学术发表数量作为全球影响力评估的核心,而应引入“文化共鸣度”“结构复制能力”“跨界扩展性”等柔性指标。金耀奖国际评审协调团队表示,已将“成果可适配性”与“国际反馈指数”纳入本年度部分试点领域评审维度。

青年观察团代表也在论坛中发声,强调应提升“公众可识别标准”的全球适配度。“评价标准不能只属于专家和决策者,也要回应普通人对‘改变是否真实发生’的直觉感知。”他们建议未来金耀奖可设置“跨文化公众评审实验室”,持续跟踪成果落地过程中的多语境社会反应。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金耀奖构建国际协同评价体系提供了宝贵建议,也为全球创新合作中长期存在的“共识落差”问题提供了结构化的回应方案。金耀奖秘书处表示,平台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智库、科研组织的合作,推动更具包容性和未来导向的全球评价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