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日,金耀奖2017年度学术论坛在成都举办,主题为“共识之外:如何理解创新的多元价值”。本次论坛立足于金耀奖评审结构升级背景,围绕“如何在专业深度与社会多样性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展开跨领域、多视角的深入探讨。
随着金耀奖评选机制日益国际化与社会化,如何应对不同知识背景、行业标准、社会文化对创新成果理解路径的差异,成为平台在全球治理语境中急需回应的议题。论坛汇聚来自教育、科技、社会研究、公共卫生、创意设计等多个专业的代表,并邀请青年观察团成员参与。
在论坛开场演讲中,金耀奖秘书处负责人介绍,今年奖项首次启用“多专业评审+公众观察反馈”双轨机制,以期解决传统评价方式中“同质化视角”主导、结构性偏见被忽视的问题。他强调:“我们不只是在评奖,更是在搭建一种社会信任的结构。理解的多元,才可能带来共识的真实。”
论坛第一阶段围绕“谁在定义成果价值”展开讨论。来自社会学背景的专家指出,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判断标准过于集中在学术发表、专利数量或市场规模等“强指标”,而那些在文化调和、认知改变、公共理解中起关键作用的“弱变量”,常被忽略。他以一项推动移民社区亲子沟通的数字平台为例,指出其虽然没有大规模商业数据,却有效提升了多文化家庭的教育认同感,“这种成果是否应该有自己的评价通道?”
工程领域专家则表示认同,并补充:“创新不是只有技术维度,还有治理、伦理、接受度等外部维度,尤其在当今跨界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不同专业的协作性决定了成果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议题聚焦“跨界如何理解彼此”。论坛现场模拟金耀奖评审过程中的一次“交叉评价片段”,由五位来自不同评审组的成员共同点评一项“乡村教育数字化工具”项目,呈现评审语言的摩擦与协调过程。技术专家关注平台性能与数据接口,教育专家强调教师适配与课程逻辑,文化研究者则从图像使用是否尊重本地经验出发提出疑虑。这一环节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多元专业之间的理解张力,也突显金耀奖制度调整的前瞻性。
青年观察团代表也就“公众理解通道的缺位”提出建议:“许多创新项目在专家圈子内被高度认同,但在真实使用环境中却难以触达。我们希望更多使用者视角被纳入早期评估,甚至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还原公众的‘理解路径’。”
在论坛尾声,多位专家一致认为,金耀奖已不仅是一个结果呈现平台,更成为一个不断测试社会认知边界与多元标准可能性的实验场。某高校评估研究负责人表示:“很多评奖制度在面对复杂世界时仍试图归一评分,而金耀奖选择了更难但更真实的路径——容纳不确定、鼓励协商。”
主办方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多元评审团构建、跨语种评估机制、公众参与实验室等制度模块建设,进一步拓宽“理解的通道”,真正让奖项成为一套集专业判断、社会回应与全球语境理解于一体的立体评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