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金耀奖2018年度学术论坛在南京举办,主题为“从传播到共鸣:创新如何被社会理解”。论坛围绕成果传播机制、公众感知路径与社会共识构建,深入探讨创新项目如何超越技术话语,通过多元传播策略实现有效连接与长期信任。
开场致辞中,金耀奖秘书处强调:“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影响力即责任’的时代。成果只有被理解,才能被使用;被使用,才能形成影响。”他指出,金耀奖本年度已将“公众影响力”作为正式评估维度纳入复审评分体系。
首轮论坛聚焦“传播如何影响评价”,专家代表指出,目前创新传播仍高度集中于媒体报道和数字转发,但真正具备影响力的传播,必须回应公众的核心关切。“一个健康科技项目,不应只被看作新技术,而应被讲述为‘一个人如何在生活中少走一公里路’。”有与会者表示。
第二轮论坛提出“共鸣的结构”。项目如何通过语言、场景、角色设计、体验环节等手段激发不同群体的理解感、代入感,是评价其公众传播质量的关键。一位社会传播顾问表示:“我们建议将‘使用者反馈故事’纳入评估标准,用‘他们怎么讲’补充‘我们怎么看’。”
论坛还特别设置“成果模拟传播实验室”,展示5个不同类型项目在公众传播层面的效果数据与用户反响,包括搜索热度、评论情感分析、使用转化率等。结果表明,在技术同等的前提下,传播机制优化可显著提升项目实际影响广度与社会接受速度。
青年观察团成员提出,应强化公众的“共创权”,让使用者成为内容的一部分而非仅是受众。金耀奖秘书处回应,下一年度将尝试设立“公众叙述协作机制”,鼓励项目团队与社区使用者共同生成申报材料与使用报告。
论坛总结时,一位长期从事公共评价制度研究的代表指出:“成果不仅属于技术源头,也属于它影响过的人群。金耀奖正以制度方式回应这一时代命题,把创新的传播权利交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