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目前只兼容Chrome、Safari、Firefox和IE 10及以上的浏览器。

时间:2012-08-18

协会主办的首届金耀奖(Golden Brilliance Award)学术圆桌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创新驱动路径”为核心议题,汇聚来自国内外多个高校、研究机构、产业组织的3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青年创新者,共同探讨技术演进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逻辑,试图为当前经济转型期中的“创新精神”赋予新的内涵。

危机后的时代提问:“创新”应服务谁?

本次圆桌会议的设立,正值全球经济格局经历剧烈波动之后的重构阶段。金融危机的余震尚未完全消散,新的发展模式尚在探索,整个社会普遍面临“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层追问。金耀奖学术秘书长开场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耀奖希望不仅仅通过奖项发现卓越成果,更通过机制设计与思想引导,参与社会对‘创新价值’的再定义。”

圆桌对话:跨界融合与青年参与成为共识

下午的圆桌对话环节分为三个板块:“跨界如何成为驱动创新的新动能”“青年力量:从学术到实践的跃迁”“从‘研究成果’到‘社会影响’的路径设计”。

在第一组讨论中,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亦然表示,当前“跨界”已不再是趋势,而是创新发生的天然土壤。“没有哪一个前沿成果是靠单一学科完成的,技术-文化-社会系统必须共振,金耀奖的全行业开放机制恰好为此提供了良好平台。”

在青年参与板块中,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分享了其基于用户共创的无障碍教育平台研发案例,引发评审专家积极评价。未来科技与学术联合协会副秘书长现场宣布,金耀奖将从今年起试点设立“青年观察代表机制”,邀请青年学者以非投票身份参与部分评审流程与社会反馈工作,提升奖项体系的未来导向性与公众互动性。

共识初成:创新需要新的衡量标尺

会议尾声,主持人对全体议题进行总结时指出,本次圆桌会议的多元观点充分体现了当前创新领域对“公共性、开放性与系统性”的高度关注。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创新奖项应突破传统科研导向,从技术成果评价延展至社会整体适应性与转化能力评估。金耀奖在设计机制时,应继续强化其“影响力+可持续性”并重的选拔标准。

主办方在闭幕词中表示,金耀奖作为全新设立的平台,将以本次圆桌成果为重要参考,持续邀请来自学界、产业界及社会组织的多元参与者,共同推动“奖项即公共议题平台”的角色转化,真正把“表彰”转化为“对话”和“引导”的战略工具。

据悉,金耀奖后续还将围绕“人工智能伦理与应用界限”“绿色创新的社会接受机制”等议题举办系列思想沙龙,搭建横向连接、纵深思考的开放学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