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金耀奖2019年度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主题为“共识的生成:全球创新合作中的评价互认机制”。本次论坛围绕全球合作实践中的成果标准化、文化适配性与评价共识构建等议题,探讨如何在多元语境下推动跨国协同项目的有效识别与共同认可。
论坛开幕式上,金耀奖秘书处回顾了2019年“全球合作伙伴计划”的实施背景与进展,并指出:“创新已不再是单点突破的结果,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内多方共建的过程。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技术评估问题,更是跨文化信任与制度互认的挑战。”
首场对话以“全球成果评估的共通语言”为切入点,来自科技研究、社会治理、教育创新等领域的代表分别分享了项目在国际合作落地过程中遭遇的标准困境与实践难题。某教育科技项目负责人指出:“一个项目在不同国家面临的评估关注点完全不同,我们的挑战不是证明自己优秀,而是找到一种语言,让别人认同‘这对他们有意义’。”
第二轮对话“谁决定标准?”聚焦评价权力结构与协商机制的制度创新。与会学者提出,应在项目早期阶段即引入“跨国评审干预机制”,由多语种背景评委组成初审小组,避免成果在形成初期就被特定制度框架所限定,减少“文化过滤误差”。
论坛特别设置“全球协同项目案例对读实验室”,选取四个由跨国团队主导的金耀奖入围项目,通过并列展示不同地区对同一成果的评价方式、使用反馈与推广条件,分析评价偏差来源及适配路径。参与者普遍认为,真正的全球成果不在于“一视同仁”,而在于“因地制宜下的被看见”。
青年观察员代表也就“年轻群体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对话”发言,呼吁平台进一步开放“公众参与的语言转换机制”,鼓励本地社群以自身话语参与评估。“不是每个人都会用报告说话,但每个人都能说出影响在哪。”
论坛最后,金耀奖研究团队发布“共识生成模型”试点提案,提出将试行“多语种评审摘要”“社会场景演示报告”“文化影响力评估维度”三项机制,并计划在下一年度选定10个跨国项目进行试点。
本次论坛成为金耀奖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标志着平台不仅输出成果标准,更主动构建“理解结构”,助力全球创新协作走向“可持续共识”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