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9日,金耀奖2021年度学术论坛在北京举办,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向全球开放直播与互动通道。本届论坛主题为“可持续与责任:重新定义创新的公共价值”,围绕“创新如何形成长期影响力”“成果如何回应结构性社会议题”“多方参与如何保障评估公平性”等核心议题展开系统探讨。
论坛由金耀奖秘书处主办,是2021年“评审机制绿色转型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主办方在开场致辞中指出:“金耀奖不再仅仅关注成果的原创性与突破性,更关注其是否能在更大社会系统中存续、被理解、被协作,成为推动变革的基础力量。”
首场对话聚焦“可持续评价的框架设计”。多位来自环境研究、城市规划、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指出,创新成果的环境影响、资源消耗效率、系统适配能力等维度过去往往被忽视,但在当下气候危机、生态压力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紧迫的背景下,必须成为评价核心。
一位可再生能源领域实践者表示:“一个高能效建筑模型若在资源配置中难以推广,其长远价值会迅速折损。我们需要设立一个‘生命周期评价机制’,而不仅仅是‘初始创新亮度打分’。”
论坛第二环节围绕“社会责任如何纳入技术项目的评分体系”。一位负责基层数字教育推广的项目负责人指出:“在我们团队看来,社会责任不是加分项,而是出发点。如果技术不能被最需要的人使用,它的意义就必须被重新定义。”
对此,金耀奖评审制度设计团队介绍了2021年引入的“社会影响力回路指标”,该维度评估项目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纳度、反向反馈机制建立情况、弱势群体影响情况等。平台还计划建立“多群体代表协作打分机制”,通过引入青年观察团、社区代表、政策研究人员等参与评审,推动“多视角共识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首次引入“项目责任陈述模块实验”,邀请3个已入围团队现场模拟答辩,围绕“项目是否产生过非预期负面影响”“是否建立了长期责任机制”等问题展开公开回应。这一环节引发现场嘉宾与线上观众广泛讨论。一位青年观察员评论:“真正可持续的项目,不怕被问问题,而怕没人追问。”
在闭幕总结中,主办方宣布将于下一年度启动“长期责任追踪实验计划”,对往届获奖项目进行为期三年的影响跟踪,构建“奖项后的责任档案库”,并邀请使用者代表共同参与档案编写。
本届学术论坛不仅推动了金耀奖评价机制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接轨,也彰显了平台“从成果识别者向价值协商平台”的系统演化路径,成为推动创新社会责任机制构建的重要行动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