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金耀奖2022年度学术论坛于北京举行,主题为“跨十年·新评价:重新理解卓越”。作为金耀奖十周年特别策划板块之一,本届论坛聚焦“评价机制的历史演进逻辑”与“未来社会中卓越标准的生成机制”,系统探讨了创新成果如何在时间、空间与公众结构中被持续认可与重新定义。
开场致辞中,金耀奖秘书处代表指出:“回顾十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300个项目的名字,而是一种持续演化的价值共识。我们更清楚了,什么值得被记住,也更有信心去定义,什么值得被期待。”
首场议题为“评价哲学的变迁:从专家逻辑到社会共识”。多位长期参与金耀奖评审的专家学者指出,2012年设立初期,平台强调“突破性技术”与“创新指数”的评分结构,而十年后,公众接受度、使用者回馈、伦理适配性与文化表达力等非传统维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评价元素。一位文化研究者评论道:“真正的评价变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结构变化中。”
论坛第二环节聚焦“跨代标准建构机制”。青年观察团代表提出:“今天的青年对卓越的理解更接近‘对社会作出回应’而非‘比别人跑得更快’。”他们呼吁平台未来应将“代际正义”“青年参与”“长期影响跟踪”纳入评估机制中。“奖项是时间投票,不能忽略下一代。”
对此回应,金耀奖发布“跨十年共识结构实验计划”,提出将在未来三年内构建一个“代际协同评价体系”,尝试通过“青老协评小组”“青年视角摘要机制”“公众反应视野交叉打分”等制度化路径,形成动态、复调式的评价网络。
论坛特别设置“十年成就回看单元”,系统呈现金耀奖自2012年以来的机制演变、领域分布变化、全球协作程度提升等关键数据。例如,从2012年首届仅覆盖5个国家,到2022年已实现45国参与;从“技术创新奖”一类奖项,扩展为涵盖教育公平、文化保护、绿色治理、青年共建等30余子方向。
一项“前十年入围项目跟踪研究”也于本次论坛首次发布,显示部分早期获奖成果已完成产业化转型、制度嵌入或公众教育再扩散。研究团队指出,这些成果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可传递性强、参与路径明确、公众解释力高”,进一步验证了“社会协作—持续响应—平台放大”三步闭环的理论模型。
闭幕环节中,多位专家提出,未来卓越不再由少数人定性,而是由多数人共建。金耀奖平台代表表示:“接下来十年,我们将不再仅定义‘谁好’,更将探索‘谁说好’的机制本身是否公平、开放、回应得当。”
本届论坛成为十周年金耀奖最具系统反思性的一场思想盛会,其所提出的“标准重塑”“公众参与结构”“长期协作责任”三大议题,为后续奖项制度优化与公共信任结构重建提供了明确方向与平台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