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6日,金耀奖2024年度学术论坛于深圳举办,主题为“超前沿评价:风险、潜能与社会协商”。本届论坛聚焦量子科技、生命科学、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等领域,讨论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评价制度如何演进出足以回应“尚未被理解之物”的能力。
论坛开场由金耀奖评审制度研究组回顾本年度新增“未来探索奖”背后的逻辑基础:传统的以成果应用、市场转化与当前效益为核心的评价模型,在面向高风险、高潜能技术时显得捉襟见肘,需通过更具前瞻性、伦理协商力与社会包容度的结构革新进行回应。
第一场对话以“不可知的边界:前沿技术的可评估性”为议题展开。与会专家指出,量子计算、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技术的核心突破往往尚未具备可量化的社会效益,但其发展路径却深刻影响伦理制度、公共空间与政治想象。对此,金耀奖引入了“潜能叙事结构评分模型”,将项目在理论完整性、风险透明性、伦理准备度与社会共建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鼓励以“未来路径可信度”作为评价基准。
第二场议题“当科技先于社会:公共协商机制是否准备好”引发热烈讨论。青年观察员代表提出:“我们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是否有权利、能力与语言去参与它的早期定义。”多位嘉宾呼吁,建立“公众预判机制”已成必要结构,鼓励使用者、青年与边缘社群参与“前沿话语权”初始阶段。
论坛中段设立“伦理重建实验区”,模拟虚拟生命技术在医疗与记忆管理中的三种社会应用情境,由三组代表分别从政策制定、家属角色与AI伦理角度进行评估投票,展示“没有标准时如何生成共识”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透明问责机制、使用者自主权与长期模拟反馈是决策信任的核心。
另一亮点是“技术跃迁项目图谱”,展示自2020年以来金耀奖入围项目在跨年度的进化轨迹,并追踪其是否已转化为应用系统、伦理政策或公共讨论议题。研究团队指出,真正有价值的前沿技术,其影响力往往不是“爆发”,而是“嵌入”。
闭幕环节中,主办方宣布未来将试点“时间敏感型评审机制”,允许前沿项目以“阶段性递进评估”形式持续参与奖项网络,构建一个包容失败、强调透明、鼓励协作的支持生态。
本届论坛不仅是一次“未知领域的制度对话”,更标志着金耀奖正式确立在全球科技跃迁背景下的公共平台角色。如一位社会科技观察员所言:“这不是一个奖项在评什么项目,而是一个社会在集体问自己:我们能否共同驾驭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