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金耀奖2025年度学术论坛在成都召开,主题为“智能跃迁与企业进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价值重估”。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赋能企业组织与产业体系重构,探讨奖项制度如何识别AI驱动下的“真实创新”与“可持续价值”。
论坛伊始,金耀奖秘书处代表指出,2025年申报项目中超过42%涉及人工智能技术,涵盖智慧制造、个性化医疗、绿色供应链、算法金融等多个方向,显现出企业数字化能力正由辅助支持转向核心战略。“AI正在改变企业构造自身的方式,奖项必须识别这种重构是否创造了长期的公共价值。”
首场对话以“AI如何改变企业价值创造路径”为题展开。与会的企业代表分享了人工智能在产品研发、运营调度、客户管理、供应链响应中的深度作用。不少案例表明,AI不仅提升效率,更改变企业决策方式和组织逻辑。一位生物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AI介入后,我们不仅更快做实验,还重建了对风险和伦理的判断路径。”
金耀奖评审机制在此背景下进行了结构性优化,增加了“组织适应能力”“社会外溢效应”两项参考维度,重点评价AI系统是否与企业治理架构融合,以及是否为行业乃至社会带来结构性贡献。
第二场对话聚焦“企业AI应用的责任边界与信任重建”。技术伦理学者、用户代表与数字治理顾问共同探讨,在AI高度渗透的企业环境中,透明性、责任归属与人机协作规范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一位平台研究者指出:“AI能力越强,组织责任就越需要提前建立。”
为提升对这类项目的识别能力,金耀奖今年引入“AI应用说明模块”,鼓励参评企业明确说明AI使用场景、数据处理方式、模型管理机制与用户反馈路径,并接受使用者代表的阶段性反馈。
论坛设置的“企业AI协同实验室”中,评委、青年观察团与行业顾问模拟对AI类申报项目的结构性评分过程,重点识别“结构性创新”与“形式性包装”的区别。评审提出,评估不仅关注项目是否“用了AI”,更在于其是否真正引发流程重构、产品逻辑转变或服务公平性提升。
青年观察团代表指出,AI系统对企业的赋能不可脱离社会责任考量,尤其在劳动力重塑、绿色转型与文化可接纳性方面。一位青年评论道:“AI驱动不是企业的终点,而是进入一个必须对社会再回应的新阶段。”
作为论坛重点内容之一,来自不同领域的技术实践者与价值观察员就“AI企业未来标准”进行圆桌讨论,达成多项共识:一是评审机制应区别技术炫技与系统性治理;二是企业AI项目应在早期明确责任模型;三是鼓励公众参与构建价值认定过程。
整场论坛的观点高度聚焦一个核心命题:企业如何借助AI提升系统效率的同时,保持对社会公平、透明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回应能力。
金耀奖作为开放性公共表彰平台,正在逐步从识别成果转向识别结构与机制的能力升级。正如一位与会科技治理专家总结:“企业借助AI构建未来,奖项则必须成为识别这类构建是否稳健、是否有益社会的制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