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金耀奖2014年度学术圆桌论坛在深圳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从技术评价到社会回应:创新成果如何实现价值转化”,邀请来自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项目发起人、评审顾问与青年观察员,深入探讨如何在奖项评审中融入更加立体的“社会视角”与“可持续性评价”标准,推动评选体系从“技术导向”走向“社会共识导向”。
论坛开幕中,金耀奖秘书处强调,今年评审机制的一项重要变革,是明确将“成果是否能在更大范围产生持续性价值”纳入评估维度。该机制改革反映了金耀奖对“评奖不仅奖励成就,更引导发展方向”的持续理念深化。
在首个议题“如何识别成果的外部影响力”讨论中,与会专家认为,仅仅依赖论文、专利、产品销售等传统量化指标,已难以全面反映项目的社会贡献。一位关注农村数字化转型的专家分享案例指出:“很多基层项目并不拥有显赫数据,但在解决结构性社会问题上的实际效果非常突出。这类‘弱数据、强影响’型成果更应被纳入可被识别的评估模型中。”
第二阶段讨论聚焦“公众在评审体系中的角色”,多位参与评选反馈机制的青年代表提出,应加强非专家群体在评估机制中的反馈通道,尤其是在教育、文化、健康等贴近民生的项目中。“公众可能看不懂技术细节,但更能感知影响深度和温度。”有代表指出,“让更多普通使用者参与评审讨论,有助于提升奖项的真实可接受性。”
论坛特别设立一个实验性环节:“项目盲点评审”,将几个真实入围项目匿名展示,只保留其成果描述与社会使用场景,由嘉宾以非专家视角进行初步打分。结果显示,公众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能否真正改善某个问题”,而非技术指标本身,引发现场对于“技术精英视角与社会群众视角如何平衡”的热烈探讨。
在论坛尾声的总结发言中,金耀奖评审协调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打破评价的孤岛化结构,让评价体系与社会感知更同步,奖项不是实验室的延伸,而是公共场域的部分。”同时也表示,未来金耀奖将持续推动多维评审机制的试点实践,并增强“成果转化追踪”与“社会反馈回路”的制度化建设。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金耀奖此类论坛为创新奖项制度打开了反思与进化的窗口,已成为国内外关注“价值评价体系”变革的一个重要观察样本。